1. 专业定位
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于1995年开始招生,当时专业名称为光电子技术专业。1998年4月,根据教育部新的专业调整目录,光电子技术专业更名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从1999年开始按新专业名称招生。2004年获批省级IT名牌专业。本专业自2013年全部进入一本招生。本专业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第40,广东省名列第2。
本专业的主要支撑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其基础是牛憨笨院士建立的、 2000年获批的物理电子学硕士点,2004年电路与系统硕士点开始招生。2010 年成功申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自主设置目录外“微纳光电子技术”二级学科,目前该学科还覆盖三个目录内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所属学科——电气与电子工程在USNews2022世界大学学科排为全国第30名,世界第60名。
粤港澳大湾区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地,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需求旺盛。本专业基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需求,始终坚持理工结合,强调宽口径培养。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微波技术、射频识别、激光技术、光电检测等专业领域中的一个或两个方向具有特色。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就业领域宽,也可报考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深圳,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外,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以及掌握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电磁场与微波、射频电子、光电子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特别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骨干作用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技术人才。
3. 培养规格
3.1 学制要求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进一步深造,学生完成培养方案中学分要求,考核合格方可毕业。
3.2 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总学分要求156.5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为35学分,专业课程学分为100.5学分,实践类课程为18学分,创新创业模块为3学分。课程分类和毕业学分要求见下表。
3.3 知识及能力要求
本专业学生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维护、运营等工作。通过全过程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应获得以下的毕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电子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统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原因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经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科学原理,通过文献调研、资料查阅、理论分析、仿真设计、实验测试等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中的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包括模型建立与设计实验、解释物理现象与分析数据、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开发、选择与使用合适的电子测试仪器、电子仿真软件、计算机与网络资源等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模拟分析,并能够理解所使用的现代工具的特点和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了解与分析国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产业政策、行业标准与相关行业法律法规,能正确评价电磁场与微波、射频识别、光电子器件工程项目的实施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复杂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够理解和评价其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具有责任担当意识。
(9)个人与团队: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0)沟通:能够就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4. 课程体系
4.1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
4.2 课程设置
通识课程是学校统一开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包括基本通识课和扩展通识课,主要有人文素质、体能素质、英语、计算机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共计35学分,其中扩展通识课不少于6学分。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共计100.5学分。课程设计体系中既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数理基础课程,也包括《C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等电子信息类大类平台课程。此外,专业核心课还包含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实习》、《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信号与系统》、《半导体器件物理》、《电子科技专业基础实验》、《电子科技专业综合实验》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37.5学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射频微波技术、光电子技术两个基本模块。射频微波技术模块主要包括《高频电子线路》、《微波技术》、《现代通信原理》、《射频识别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光电子技术模块主要包括《现代光学基础》、《激光原理》、《激光技术与器件》、《光电检测技术》等课程。
实践课程不少于18学分,包括军事技能、思政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与大湾区 10 余家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
创新创业课程不少于3学分,主要包括《领航讲座》、《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各种创业指导课、创业创新短课。
学生在必修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地修读各模块中的专业选修课程,也鼓励学生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修读个性课程。
5. 师资队伍
本专业有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人。96%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8%具有海外经历,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级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海外青年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青年拔尖2人,深圳大学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3人。本专业部分教师还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较深的行业背景。
6. 教学条件
本专业依托于学院的两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开展各种校内实践活动。实验中心所有实验室全部免费向学生开放,并为学生提供一切元器件,是学生动手的乐园,为学生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依托于学院的省市科研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 专业其它特点
1. 依托于学院3+1+1国际名校联合培养项目
3年校内本科课程学习、1年衔接课程、1年海外研究生课程,获得深圳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硕士学位。
2. 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深圳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企业和事业单位;2020届毕业生中升学/留学比例达到 36.1%、2021届比例为28%。
3. 学生参与科研、竞赛情况
本科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021年29人参与,发表论文7篇;2021年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11人,参与竞赛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4项。
4. 教师成绩
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课程获广东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分离变量法)获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示范课堂,激光原理课程建设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获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校级教学成果奖、腾讯优秀教师奖、优秀本科教学组织管理奖、优秀本科教师奖、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