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070701海洋科学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1-12-22 点击:


海洋强则国强。


纵观世界各强国,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正所谓“强于世界者必胜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科学强则海洋强。


海洋科学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有关海洋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体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是支撑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现代海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学科。深圳位于南海之滨,经济科技发达,拥有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和257公里的海岸线,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毗邻深海的地理条件。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深圳向海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强化。2023年5月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发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圳方案”。


有志于扎根祖国伟大海洋事业的青年,将在深圳迎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


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于2011年设立海洋科学专业,2020年成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相关领域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结合深圳海洋产业和科技特点,以“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及“海洋防灾减灾”为专业特色,构建“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大海洋”的多元化课程培养体系。依托广东省海洋藻类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海洋生物资源及海洋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海洋藻类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前沿技术打造学术、学生、学科、学院一体化发展的高品质互动平台。海洋科学专业教师多次获得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二等奖。其中张煜副教授带领的涡虫物种进化分析团队近三年获得“挑战杯”广东省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10余次。近三年本科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余人次,发表 SCI 论文近10篇。近期,2019级刘新伟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一等奖;2020级张芝颖与2021级包林震等同学作为主要参赛学生,在2022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上勇获金奖。多名同学考取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国内外高校的研究生。2023届继续深造率达45%。就业集中于粤港澳大湾区,包括深圳市海洋发展研究促进中心、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涉海事业单位,以及华大基因、深圳市朗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

一、专业定位

践行“立德树人”宗旨,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面向海洋基础前沿科学,强化海洋跨领域、跨学科交叉,培养政治觉悟高、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国际化海洋科学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领军人才。

1 海洋科学专业发展沿革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于2011年设立以来,不断夯实专业基础,面向海洋基础前沿科学,强化海洋跨领域、跨学科交叉,构建了思政引领的“四位一体”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培养面向未来国家海洋科技战略发展需要,适应未来海洋科技进步,掌握海洋及相关学科基础、具有创新思维及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适宜从事海洋及相关学科教学与科研、海洋要素调查、海洋数据处理、海洋数值预报、海洋环境分析、海洋地质分析、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设备研发及相关领域科研、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

2 海洋科学专业培养体系

 

三、培养规格

3.1 学制要求

海洋科学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进一步深造。学生完成培养方案中学分要求并考核合格即可毕业。

3.2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要求修满152.5学分。其中通识课要求完成39学分,专业课要求完成92学分,实践类课程要求完成18.5学分,创新创业类课程要求完成3学分。

3.3知识及能力要求

海洋科学专业通过实施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学生主要学习海洋生物学、海洋环境学、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在野外实习与社会实践中积累野外采样、海洋调查等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通过本科四年学习,要求达到以下的培养要求:

1)具有热爱海洋的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丰富的人文素养;

2)掌握扎实的通识性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数、理、化、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和基本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3)掌握较全面的海洋生物学、海洋环境学、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技能;

4)有较强的获取知识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自主进行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的能力;具有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海洋科学的发展前沿和整体趋势,熟悉国际国内海洋产业相关政策、法规。

 

四、课程体系

4.1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海洋科学专业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

图3 海洋科学专业课程体系

4.2 课程设置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学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上级部门各项要求,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设立的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学校共提供52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纳入扩展通识课模块。

通识课程是学校统一开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包括基本通识课和扩展通识课,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文素质、英语、计算机基本技能、和体能素质等方面的课程,共计39学分,其中扩展通识课不少于6学分。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共计92学分。

大类平台课程共26学分,包括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及其实验)、有机化学(及其实验)、大学物理(及其实验)、以及海洋科学导论。大类平台课将在大一完成,其设置首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通识性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同时也为未来学习海洋科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打下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共45学分,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大海洋类三大课程体系。其中海洋生物学包含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底栖与浮游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鱼类学等多门理论课及其实验;物理海洋学包含物理海洋学及其实验、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等;大海洋类课程包括海洋科学导论、化学海洋学及其实验、海洋生态学。

专业选修课程要求完成不少于21学分的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海洋科学基础课程,生物海洋学提高课程,物理海洋学提高课程,和海洋环境学提高课程四个模块。其中海洋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海洋科学专题讲座、海洋管理概论、生物统计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海洋法、海洋科学热点问题、专业英语等课程;生物海洋学提高课程包括生物信息学、植物生理学、藻类学、系统生物学与组学大数据、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天然产物化学、海洋药学导论、海洋生物技术等课程;物理海洋学提高课程包括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海洋灾害的成因与数值预报、应用海洋学、智慧海洋技术与应用、海岸带环境遥感等课程;海洋环境学提高课程包括环境生物学、海洋调查与检测技术、水产养殖学、海洋生物资源学、环境生理学等课程。

实践课程不少于18.5学分,包括军事技能、思政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创新创业课程不少于3学分,主要包括全校性公共选修课、非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科研训练为导向的创新研究短课、创业指导课。

学生在必修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地修读各模块中的专业选修课程。也鼓励学生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修读个性课程。



4.3实践教学环节

海洋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以野外实习为主(3学分必修),具体内容是对大湾区近岸海域以及潮间带进行包括海洋的水文、生物、化学要素的现场调查及采样分析。野外实习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具有高度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对于某一类海洋环境的全面认知,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的野外采样动手能力、对相关海洋仪器的操作能力、以及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等。

4 

 

除野外实习,我专业与深圳市朗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深圳市蓝色海洋保护协会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书,鼓励并支持学生前往基地依托单位进行毕业设计或工作实习,以提高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师资队伍

5.1 师资队伍概况

本专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有专业教师2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及助理教授10人,具有国外高水平大学留学经历的比例高达96%,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100%。师资队伍年轻化。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 12 人,占教师比例的 57%;发展后劲强劲。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66%左右。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级人才3名,深圳市孔雀计划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后或者深圳市后备级人才10名。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本专业教师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境内外知名高校的海洋科学以及海洋科学相关专业;

本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涵盖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环境等方向,具备与所讲课程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能不断创新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师资队伍优势互补,使本专业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后劲强劲。

专业负责人牟林教授,IET Fellow,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海洋系统优秀科技青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际海事安全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长期致力于海事安全信息保障和应用海洋学领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



本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多次指导本科生获得全国省市各级大学生竞赛奖项。近三年组织本科同学参加全国以及省市大学生竞赛获奖29项,其中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大赛特等奖2项,1等奖3项,2等奖3项。


图5 部分获奖证书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依托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教学实验中心进行实验课教学,现有教学实验室31间,实训基地一个,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2316台套,原总值约3857万元。目前本专业有物理海洋、鱼类学、底气与浮游生物等多个教学实验室。教学设备器先进,功能完备,运行状态良好,能够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项目开出率100% 。2017年海洋科学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6万,2018年为308万,2019年为443万,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9.8%,高于设备总值的10%。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16.1万,高于设备总值的1%。教学实验室建设、消防安全、环保要求应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具有常用海洋科学类教学实验仪器。

本专业充分利用湾区窗口大学的特色和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优势,与众多高水平研究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一起建立海洋专业特色实习基地。目前海洋专业特色实习基地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亚湾野外生物综合实验站、深圳郎诚公司、深圳海洋环境监测站、香港城市大学福田城大红树林研究中心等。其中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大亚湾实习基地,有土地面积约110亩,实验与观测海域面积约650平方公里,设有12个永久海域观测站位、1个永久气象与水分观测场地、2个珊瑚礁永久调查区和1个红树林保护试验示范区。完全能满足野外观测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

6 南海所实习基地

 

本专业“海洋科学菁英班”(下称海菁班)由南海所与深圳大学合作创办,培育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热爱海洋科学事业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海菁班每年从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科学系本科生中选拔,采用3+1的培养方式,在深圳大学进行基础理论的教育,在南海所进行实习实践并完成毕业论文。其中优秀同学可免复试攻读南海所的研究生。此外,深圳大学及南海所分别在奖学金、特色暑期夏令营等方面给海菁班同学优惠条件。海菁班采取卓越人才动态培养方式,实现院校与科研机构资源的有机整合,合作双方均会派出多位专家开设面向海菁班的海洋专业课程,课程纳入深圳大学海洋科学系本科生培养体系中。本项目发挥高等学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发挥中科院在平台、项目和团队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实现科教协同育人的更大效益,从而将优质科研资源与人才培养过程整合起来,发挥学科、平台、项目和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依托和纽带作用。通过扩大创新人才的协同培养规模,为科学研究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源泉和后备力量,实现以探究、发现为主要特点的大学文化的持续传承,在研究氛围中育人。从2013年9月第一届海菁班开始,目前已经成功培育了6期海菁班同学。在此过程中,2014年海菁班项目获得“国科大”科教协同育人计划支持;2014年7月“海洋科学菁英班”项目获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立项;2014年10月“海洋科学菁英班”项目获深圳大学教学改革立项;2017年5月份海菁班项目获得第八届深圳大学教学成果奖。

 

 

 

上一条:071002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