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生物科学专业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设有生物科学(卓越班)
一、专业基本信息
1. 专业定位
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层次揭示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诠释生命进化、发育、衰老、代谢、遗传、免疫、疾病等生物过程的机制,揭示生命的本质。多姿多彩的生命,还有许多我们不认识的种类;神奇的生命活动,更有太多奥秘尚需探索;人类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生机理,仍有不少未解之谜,这都有待生物科学的深入研究来揭示。
目前全球面临的粮食短缺、人口健康、生态环保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生物科学的突破性发展加以逐步解决。当今是后基因组时代也是大数据时代,与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等的交叉融合,生物科学发展成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对人类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是全方位的。
深圳大学生物科学专业1998年获批创办,2016年获批广东省特色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专业设“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方向”;此外,依托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设置“生物信息学”微专业。
本专业依托深圳大学建设高水平、有特殊的现代化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根据深圳市及全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领域对生物科学人才的需求,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对接国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生物科学符合型人才。建成具有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生物科学本科专业。
2.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了解生物科学发展前沿和总体趋势、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思想政治觉悟高,人文社科素质好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
生物科学已成为当今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它对人类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是全方位的。生命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持续需求大量生物科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
本专业践行“立德树人”宗旨,以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为契机,以创新能力与国际化培养为特色,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引领,为“双区”建设培养政治觉悟高、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国际化生命科学卓越领军人才。时刻围绕“塑人格、夯知识、强能力、重实践”的“四位一体、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理念,秉承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深大精神,多元化培养具有浓厚家国情怀、世界胸怀和国际视野,专业技术过硬和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适合进一步深造,成长为从事科学研究高素质卓越人才;也可以到医药卫生、农、林、牧、渔、食品、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机构从事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
生物科学专业作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凭借系统而完备的生物科学课程体系和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构建递进式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科研素养;赛教融合、以赛促教的进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设立了“生物信息学”微专业,以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双语教学与联合办学,培养优势国际化人才;最终着眼于培养具备宽厚而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并受到系统而严谨的科研训练,能从事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卓越人才。
3.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了以金课为引领的“多层次、模块化、多元化”课程体系。以双语核心专业课为主干,专业选修课模块化协同,专业建设了以金课为引领的“多层次、模块化、多元化”课程体系。以双语核心专业课为主干,专业选修课模块化协同,创新创业短课、聚徒教学“集群化”补充,课程体系基础扎实,层次分明。
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由通识课程(包括基本通识课和扩展通识选修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包括各类实验、专业实习、思政与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组成。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为: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
院士们参与学院本科教学及课程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教授给本科生讲《现代生命科学进展》课程;美国科学院院士陈雪梅教授给本科生讲授《生命的律动》课程;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Bewley教授给本科生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Bewley教授录制《植物生理学》MOOC课程;美国科学院院士陈雪梅教授录制《生命的律动》MOOC课程。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专业课程,双语课“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生命的律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植物生理学”;科(研)教(学)融合创新研究短课等。此外,不断推进生命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生物信息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合成生物学、生物学+物理学的建设。
除了专业课程建设,生物科学专业也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凝练出“竞赛创新能力转化课程群”,以竞赛为核心构建赛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4.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学者”、国家杰青、中科院“百人计划”、广东省“千百十人才计划”、深圳市“鹏城学者”等一批高水平专职及兼职教师队伍。专任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中院士2名,南粤优秀教师等教学名师多名;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在Nature等顶级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大力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拥有中、美科学院院士及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等一批德才兼备名师;以师带徒,启动“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薪火计划”,建设教学团队。
通过新入职教师“薪火计划”、青年教师“精进计划”、骨干教师“攀登计划”及导师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及教改能力,出版8本中、英文教材,培养3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腾讯基金会“腾讯良师”、5名校级优秀本科教师、5名校级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获奖者等。
获评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团队3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出版中、英文教材8本。“金课”建设成果显著,《植物生理学》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命的律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5.教学条件
专业组建了教学过程管理团队,由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教务老师、实验中心主任组成,从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方面规范管理,教管团队2018年获腾讯基金会“优秀教学管理团队”奖。组建核心专业课课程群教研小团队。以教授为负责人,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成立教研小团队,对理论课(包含双语课)及实验课的一体化开展教学进行设计、研讨,做到一个核心课成立一个团队。目前已从中整合孵化形成省级教学团队1个。建设了省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实验、实践教学提供重要保障。
以“纳优才、强基础、跨层次、育精英”为目标,以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生物科学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依托,本专业从2022年开始设立“生物科学卓越班”。着力于培养具有厚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并能引领专业未来发展的高层次、国际化、卓越创新型人才。该“生物科学卓越班”特色如下:★独立招生、独立成班;★导师制,更多国内外竞赛和国际交流机会;★奖学金:第一年设新生学费奖学金,第二年开始,可申请“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动态管理机制:准入与退出并行;★更高的研究生推免比例;★ 可提前修读研究生阶段课程;★设有直博计划。
学院建有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公共技术平台,总设备投入达1.8亿元。建设有面积约2000 m2全天候开放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下设基础生物学实验室、细胞与遗传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海洋科学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为师生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下设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引进组建多个团队,广东省引进创新团队“重要经济作物性状改良创新团队”,广东省教学团队“《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进行“3+1+1”国际合作培养,和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AUT)、美国密西根理工大学(MTU)开展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
近五年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获得总到账经费共2.78亿元, 年均超过5千万元。国家级科研项目90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广东省创新团队1项,深圳市孔雀团队2项。
生物化学实验室(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右)
生物质谱分析平台(左)和数码体视显微镜(右)
流式细胞仪(左)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右)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左)和荧光显微镜(右)
活细胞成像仪(左)和荧光定量PCR仪(右)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立足双区,国际办学成效显著,国际化人才是“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本专业启动国际化改革以来,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以iGEM为代表的国际学科竞赛,显示出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李伟轩等同学在大学3年级前往意大利参加扁虫国际学术会议并独立完成口头报告;吸引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20名学生到校交流。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教改成果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守正创新,拔尖人才持续涌现,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凝练出“竞赛创新能力转化课程群”,以竞赛为核心构建赛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0多项:连续多年荣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大赛金奖,2018年获全球季军;“挑战杯”3次获国赛一等奖及累计创新银、铜奖。本科生团队获评团中央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获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近三年,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16篇。
深造质量高,就业机会好,近三年,到学院招聘的岗位数均超过当年毕业生人数的3倍以上,毕业生大部分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服务“双区”建设,就业单位包括行业龙头企业如深圳迈瑞、华大基因等。2021年超过40%的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录取高校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海内外名校。优秀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其中杰出校友许圳杰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现为西湖大学特聘教授,体现本专业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方向
一、专业基本信息
1. 专业定位
生物科学(师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物科学类专业,也是理科专业的重要组成。深圳大学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依托生物科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办学条件,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培养生物学专业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热爱教育,并具有良好国际视野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创新型基础教育优秀人才及科研研究工作者。
2. 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依据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四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培养具备扎实的生物科学专业知识、实验技术和实践技能,具备优秀的自然与人文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师德的新时代创新型基础教育优秀人才以及科学研究工作者。
3. 培养规格
标准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63.5学分,其中:(1)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素养课程最低学分要求是40学分;(2)生物科学及教育科学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是97学分;(3)实践及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是26.5学分。毕业时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系统性知识体系以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术;
(3)掌握教育学科和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到生物学教学与管理中,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
(4)熟悉国家教育法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具备符合国情的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
(5)具有学校、班级管理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初步能力;
(6)具有良好的教学研究素养及在基础教育领域开拓创新的潜力,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
(7)了解教师教育前沿理论和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进展状况;
(8)了解全球基础教育尤其是生命科学相关教育现状,具备良好的国际化视野。
4. 课程体系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课程由通识课程(包括基本通识课和扩展通识选修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包括各类实验/实训/实习、教师教育类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组成。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核心课程为: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及上述各门课程的配套实验课程;生物学教学论、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自然教育培训、生物微格教学及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
实践类课程由思想与社会实践、军事技能、生物科学野外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包括研习)、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训练及毕业论文组成。
5. 师资队伍
2022年统计上报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教学状态数据”显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专任教师5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6.6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8.04%,5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8.23%,具有境外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98%。
6. 教学条件
学院现有实验教学仪器设备2316台套,总价值约3857万元。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科实验室13个、生物微格教学实训室1个、语言及书写技能实训室各1个,总面积1358平方米。教育类纸质图书72489册、教育类电子图书38886册、中学学科教材1546套。教学及专业实习基地8个。
生物微格教室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1、学科竞赛成果显著
发挥综合院校科研优势,创新师范生培养机制。比如生物科学(师范)通过核心课程的双语教学及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显著。具体获奖信息见表1。
表1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一览表
奖项名称 |
授予部门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学生年级及姓名 |
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 |
iGEM Foundation |
金奖 |
2020年 |
2019级李洁霖 |
金奖 最佳制造类项目提名奖 最佳新基因元件提名奖 |
2021年 |
2019级林晓君、2020级余思洋 |
2022年 |
2020级陈若瑜 |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 |
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部门 |
一等奖(创新类) |
2020年 |
2019级李商妤 |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1,科学探究类) |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委员会 广东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委员会 |
广东赛区特等奖 全国竞赛一等奖 |
2021年 |
2019级涂思昕、王梓、封家乐 |
广东赛区二等奖 全国竞赛三等奖 |
2019级李丽玲、卢远怡 |
2020级麦翠芸 |
广东赛区二等奖 |
2019级彭润璐 |
广东赛区三等奖 |
2019级林妍筠、招惠文、李思蕙 |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 |
广东赛区一等奖 全国竞赛一等奖 |
2022年 |
2020级冯文诺 |
广东赛区一等奖 全国竞赛二等奖 |
2020级陈若瑜、 欧耀辉、庄惠琳、李韵涵 |
广东赛区二等奖 全国竞赛二等奖 |
2019级熊羽方 |
广东赛区二等奖 全国竞赛三等奖 |
2019级卢远怡、操锦彬、吴裕雄 |
2019级黄希帆 |
2019级李洁霖、招惠文 |
2020级谢晓娜 |
2020级邓雅婷、钟楚欣 |
2020级余思洋 |
2020级梁秀华 |
2020级唐佳成、邓楚烽 |
2020级梁焕梅 |
广东赛区三等奖 |
2019级杨莹莹、马晓妍 |
2019级李思蕙、林妍筠 |
2019级黎懿葆 |
2020级魏楚意、李嘉仪 |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创新创业类) |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委员会 |
全国竞赛三等奖 |
2022年 |
2019级王梓、涂思昕 |
第十届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生物组) |
第十届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组委会 |
三等奖 |
2022年 |
2019级卢远怡 |
2019级熊羽芳 |
优秀奖 |
2019级杨莹莹 |
2019级庞惠尹 |
2019级黄希帆 |
2019级黎友浩 |
2、特色课程建设初见成效
(1)“植物生理学”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2)“微生物学”(双语)为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3)“自然教育培训”是学院精心打造的特色课程,该课程受到深圳市多个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正在积极准备进行深入合作,为深圳市的自然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4)“生命科学史”和“现代生命科学进展”是学院精心打造的大类平台课程。
3、2023届毕业生就业效果理想
2019年首批招生的35位学生即将毕业,截止2023年6月中旬的统计结果,继续深造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7.14%(继续深造学校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考入深圳市和东莞市教师编制的毕业生占总数的40%,进入深圳市自然教育机构和其他单位的同学占总数的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