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国际传播二级学科方向(与传播学院合作)
2022年设立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
2021年荷兰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点
2019年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点
2019年获批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2019年智人语言学中心获批广东省学术创新团队
2018年诗歌与戏剧教学团队获批广东省教学团队
2018年设立国际化TESOC留学生硕士点
2012年外国语言文学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2010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点授予权
一、 专业定位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差异化培养路径,坚持多层次、多元化办学,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深厚家国情怀、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思辨能力,通晓国际及区域规则的高层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英语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1.完善“一体两翼三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2018)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2020),结合本专业定位,英语专业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两翼三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打破院际、系部和专业壁垒,开设一体化通识课和平台课供全院学生修读。
打破院际壁垒,分别与国际交流学院和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合作开设一体化通识课现代汉语、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
打破系部壁垒,由各系部师资联合开设一体化大类平台课,如外语学科导航、语言学导学等。学生在一门课中能接受到来自英、日、法、西、德五个不同专业和不同语种的老师的教学,从不同角度来感受外语学科的魅力,学习和理解语言学。
打破专业壁垒,由各专业开设一体化平台选修课供全院学生选修,如英语专业开设的英文中国史、人文学科中的数理基础、系统思维,日语、法语、德语和西语专业分别开设的日本文化专题、法国经典文学赏析、德国社会历史、拉丁美洲社会与文化。
两翼:创设智慧教学模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和实训系统、创建特色培养模块--微专业和特色班,突出两类特色培养。
①智慧教学模块:创建“多语种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和“基于英国议会制的英语辩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通过虚拟的智慧平台体验沉浸式学习,其中“多语种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开设仅1年,选课人数已达3万多人;同时依托外研社的华南地区高校外语智慧教学示范基地、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口语测评联合实验室和深圳云译科技的机器翻译与人工编辑联合实验室,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听说读写译“全栈式”新型外语教育课程。
②特色教学模块:开设国际新闻与外事英语、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法英双语)、英汉高级口译、英语戏剧等微专业,开设国际经贸与英语实验班(经济学院合办)等交叉学科特色班,以及英西和英德双语特色班。微专业和特色班旨在培养高级口译人才和英语+新闻/外事/国际组织/国际经贸/戏剧表演和欣赏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以及英语+小语种和小语种+英语的国际化复语型人才。
三类:创新创业课程、产教融合课程、个性化课程三类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产教融合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①创新创业课程提供创新领航讲座、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概论等必修课,以及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行业与创新创业对接范式、创新创业短课、创新创业自主实践等选修课,使学生对创新创业不仅有了理论的认识,更有了自主实践的体验。
②产教融合课程是与相关产业公司合作制订线上线下课程、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与校内专家协同式育人,如与深圳市云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课程。这类课程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理论学习的机会,同时还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也是融合地方培养特色,为地方需求和发展服务。
③ 个性化课程主要包括聚徒+学术、聚徒+悦读、聚徒+实践等,通过“以师带徒”的个性化模式,或将导师的科研融入教学,或由导师带领学生深度阅读、深入思考,或由导师带领学生将教学、科研、田野学习有机融为一体,满足学生和老师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学需求。
2. 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英语专业秉承深圳大学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文化基因,承续北京大学援建基础,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积极主动地挖掘英语学科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同时鼓励教师即时便捷地将党政和社会时事词条推送到微信或QQ课程群,党员教师带头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时政英语资源平台推送时事词条到课程群,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自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推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以来,英语专业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三进”工作的战略意义,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高质量推进“三进”教学工作,积极推广、认真用好《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开好相关课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外语教学与人才培养中。2022年秋季学期有国际新闻与外交英语高级视听说(1)、国际新闻与外交英语读译(1)、联络口译和应用语言学等四门课程率先采用《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此外中国文化概要、笔译、外事英语口译、英语演讲与辩论等多门课程也将使用《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作为主干教材,未来将会有更多课程加入。
英语专业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多元渠道构建立体化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前期取得的成效表现在以下两方面:英语教师在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学生了解时政新闻,政治思想稳定,荣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市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
二、培养目标
坚持“四为服务”办学方向,以“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全面提升英语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构建世界领先、国内一流、深大特色的英语专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及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口笔译技能、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胜任国际交流、口译、笔译、学术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三、培养规格
标准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毕业学分要求:
英语:毕业总学分152,其中通识模块学分27,专业模块学分103,实践和创新创业模块学分22。
英语(师范):毕业总学分163,其中通识模块学分28,专业模块学分109,实践和创新创业模块学分26。
毕业素质、知识、能力要求:
(一)英语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
1、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4)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合作精神、跨文化意识和创新思辨能力。
2、知识要求
1)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英语文学、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翻译的基础知识;
2)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基本情况;
3)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和发展动态;
4)了解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基本知识;
5)掌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之外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3、能力要求
1)语言能力: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阅读和评价;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语运用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文化理解、文化比较和文化沟通能力,能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
3)创新思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有独立见解;
4)科研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熟悉社会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学术规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二)英语(师范)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
1、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4)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合作精神、跨文化意识和创新思辨能力;
5)热爱教育事业,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熟悉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现状;
6)具有以反思、探索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素养及在基础教育领域开拓创新的潜力。
2、知识要求
1)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英语文学、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翻译的基础知识;
2)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基本情况;
3)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和发展动态;
4)了解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基本知识;
5)掌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之外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6)掌握教育学科和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7)了解国内外教师教育前沿理论和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进展状况。
3、能力要求
1)语言能力: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阅读和评价;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语运用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文化理解、文化比较和文化沟通能力,能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
3)创新思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有独立见解;
4)科研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熟悉社会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学术规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英语教学、管理和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学术规范,具有研制开发教学资源和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学校、班级管理和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初步能力。
四 、课程体系
英语系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模块、专业模块、实践模块与创新创业模块。其中通识模块包括基本通识课(必修)和扩展通识选修课;专业模块包括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微专业和特色班的特色选修课。实践和创新创业类模块包括实践类课程和创新创业(必修)、创新创业(选修)课程。
一)基本通识课:大学计算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理论、体育课、思想道德与法治、体育课、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大类平台课:外语学科导航、语言学导学。
三)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课(英语):
1)基本技能课程模块:综合英语(1)(2)(3)(4)、交际英语口语(1)(2)、英语视听(1)(2)、英语演讲与辩论(1)(2)、英语写作(1)(2)、实用英语写作、学术英语写作、笔译(1)(2)、口译(1)(2)。
2)专业知识课程模块:中国文化概要、欧美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语言学导论、英语文学与文化、现代英语散文、英国经典文学赏析、美国经典文学赏析。
专业选修课(英语):
1)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学科英语阅读(强调跨学科英语阅读)(1)(2)、英语经典阅读入门(1)(2)、英语语音诊断与强化、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新闻英语阅读与视听、旅游英语、专业四级测试与阅读等。
2)中国语言与文化类课程模块:中国人视角下的文化与传播、英文中国史、现代汉语、“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国别研究等。
3)西方文明文化类课程模块:西方文明史、西方音乐剧鉴赏、文学艺术中的希腊罗马神话、西方文明基础:宗教与文化、西方文明基础:圣经历史语言阐释、西方戏剧、西方儿童文学、西方文学经典与电影赏析、《失乐园》英汉美文赏析、西方文学理论导读、现代英语短篇小说、文化与翻译(1)(2)等。
4)英语语言知识类课程模块:语言与社会、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语语法、英语词汇学、应用语言学、语义学、儿童语言习得等。
5)二外课程模块: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
6)学院通识课:人文学科中的数理基础、系统思维、英文中国史(此三门课程由英语专业开设)、日本文化专题(日语专业开设)、德国社会历史(德语专业开设)、法国经典文学赏析(法语专业开设)、拉丁美洲社会与文化(西语专业开设)等。
专业核心课(英语师范):
1)英语类课程:综合英语(1)(2)(3)(4)、交际英语口语(1)(2)、英语视听(1)(2)、英语演讲与辩论(1)(2)、英语写作(1)(2)、实用英语写作、学术英语写作、笔译(1)(2)、口译(1)(2)、中国文化概要、欧美社会与文化、语言学导论、跨文化交际、英语文学与文化、英国经典文学赏析、美国经典文学赏析。
2)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化教学、班主任与德育工作、中小学英语微课教学、英语教学法、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英语课堂设计与教法实施、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专业选修课(英语师范):
1)英语类课程模块:学科英语阅读(1)(2)、英语语法、英语经典阅读入门(1)(2)、英语语音诊断与强化、专业四级测试与阅读、西方音乐剧鉴赏、英语词汇学、现代英语短篇小说、儿童语言习得、语言与社会等。
2)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教师综合素质、英语教育论文写作、英语教育研究方法、积极心理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多媒体与外语教学等。
3)二外课程模块: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
4)学院通识课:人文学科中的数理基础、系统思维、英文中国史(此三门课程由英语专业开设)、日本文化专题(日语专业开设)、德国社会历史(德语专业开设)、法国经典文学赏析(法语专业开设)、拉丁美洲社会与文化(西语专业开设)。
特色班和微专业课程:
国际经贸与英语实验班:
英语类课程:综合英语(1)(2)(3)(4)、交际英语口语(1)(2)、英语视听(1)(2)、英语演讲与辩论(1)(2)、英语写作(1)(2)、实用英语写作、学术英语写作、笔译(1)(2)、口译(1)(2);学科英语阅读(1)(2)、英语文学与文化、欧美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语言学导论、英国经典文学赏析、美国经典文学赏析、英语词汇学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跨境电子商务、财务报表分析、经济地理、大数据与财务决策、税法等。
国际新闻与外事英语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国际新闻与外事英语高级视听说(1)(2)、国际新闻与外事英语读译(1)(2)、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外事陪同口译、媒体与外交口译、国际关系、外交外事礼仪。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法英双语)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法英双语情境口语与演讲、国际组织、国际法学、国际政治与关系、国际组织经典文献选读、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比较、欧洲历史文明、外交外事礼仪。
英语戏剧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英语戏剧导读、英语舞台表演(1)(2)(3)、西方音乐剧鉴赏、莎士比亚戏剧、美国戏剧史。
英汉高级口译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联络口译、交替传译基础(1)(2)、商务口译、同传基础、专题交替传译(1)(2)。
英西双语班:
英语类课程:英语专业核心课、英语专业选修课
西班牙语类课程:综合西班牙语(1)(2)(3)(4)、基础西班牙语听力(3)(4)、基础西班牙语会话(3)(4)、西班牙语社会与文化、拉丁美洲社会与文化、西班牙语基础写作。
英德双语班:
英语类课程:英语专业核心课、英语专业选修课
德语类课程:综合德语(1)(2)(3)(4)、德语中级视听说(1)(2)、德国历史与文化、德语基础写作、德语时事阅读、旅游文化德语、科技德语。
四)实践和创新创业类课程:
实践类课程:军事技能、学术教育讲座、英语语音实践、高级英语视听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思政与社会实践。
创新创业类课程:
必修:创新领航讲座、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概论。
选修:云计算行业与创新创业对接范式、区块链行业与创新创业对接范式、创新创业自主实践、大数据行业与创新创业对接范式、人工智能行业与创新创业对接范式、创新创业短课、创新自主实践。
五 、师资队伍
英语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教师学历层次高,博士、海归多,学缘结构和梯队年龄结构优。有国家二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等17人,博导8人,12人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委等国际、国家和省部级学术兼职。现有全职英语专业教师50人,其中教授15位(含8位特聘教授),副教授10位,助理教授10位,讲师15位,其中博士37人,占比74%;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46人,占比92%。
英语专业有外籍教师共10名,国际师资占比20%。除上述2名外教特聘教授外,还有8位来自美国、英国、荷兰、匈牙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博士和英语教育专家,也是英语教学的主力军。
英语系教学科研团队构建合理:有语言学、文学、口译、笔译、英语教育、区域国别研究等6个教学团队,下设课程组,以课程组为核心、教学团队为引领开展教研教学工作。近五年科研教研成果丰硕: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6项,SSCI、A&HCI、CSSCI论文120篇,专著、教材等56部;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和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门,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4项。
六、 教学条件
英语专业拥有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外语教学实验中心建设项目。2006年成立的外语教学实验中心紧跟数字化发展和大数据驱动潮流,充分发挥辅助语言教学的功能,取得了优异成绩,于2019年获批广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实验中心有实验教师、实验技术和管理运行等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的人员,是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适应现代实验教学发展的实验教学队伍。中心用于外语类及大学英语类实验室的实验用房2500平方米,拥有价值1800万元的仪器设备(含软件),各类教学与实验室管理软件11套,实验设备1766台件,提供学生实验机位达1030个,可开设外语类实验课程45门。中心下设实验室门类多样,设备先进,包括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3D虚拟录播室、英语语音诊断实验室、语言学习实验室、外语多媒体教学室等。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利用互联网、语音识别、智能评测、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教学平台,构建融合开放的外语教学新生态,满足兼具规模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需求。2间设施一流的同声传译实验室主要用于英语和其他语种的口译教学,面积达256平方米,有72个座位和14个180度宽视角的同传训练箱。3D虚拟录播室能最大限度满足英语专业在线教育和慕课的蓬勃发展,可制作在线程、慕课、微课等。设备先进的英语语音诊断实验室、语言学习实验室、外语多媒体教学室极大满足了学院师生对数字化语言教与学的需求。
s
国内设施一流的同声传译实验室,用于口译教学
七、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学术活动与合作:
主办三本国际学术期刊:
1)Benjamins出版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国际刊物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2)Springer出版的比较文学A&HCI国际刊物Neohelicon;
3)Leoman 出版的国际诗刊Verse Version。
科研合作项目:
1)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项目:英语教育当中的性别差异:国际观点、实践、政策
2)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海外名师项目:实验语音学在言语治疗和康复中的应用 (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
3)广东省高等教育协会“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文化自信提升研究—以深港高校师生口音态度和口音歧视为例 (与香港教育大学合作)
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硕士、博士项目:
1) 澳门城市大学人文学院
2) 澳门大学
3) 香港中文大学
国际学术讲座:2019-2022年共计举办了16场国际学术讲座,主讲嘉宾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匈牙利、克罗地亚、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
国际期刊发表:
1)Springer出版项目1项;
2)Philosophia和College Literature国际期刊论文2篇;
举办国际会议和讲习班:2019-2022年一共举办了4场大型国际会议和1个国际暑期讲习班
序号 |
举办时间 |
会议名称 |
主办方 |
承办方 |
会议类型 |
1 |
2019年7月25-29日 |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委会会议暨国际比较文学高峰论坛 |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深圳大学 |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
国际会议 |
2 |
2021年10月27日 |
2021威廉斯诞辰一百周年系列研讨会――中国专场 |
英国斯旺西大学 |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
国际会议 |
3 |
2022年7月25日-29日 |
第47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 |
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会 |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
国际会议 |
4 |
2022年7月25日-27日 |
第二十三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13号分论坛 |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 |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
国际会议 |
5 |
2022年7月21日-23日 |
第47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暑期讲习班 |
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会 |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
国际会议 |
参加国际会议:2019-2022年一共有13位老师参加了国际会议
序号 |
姓名 |
系部 |
会议举办国家 |
会议名称 |
|
1 |
邓湘君 |
英语 |
日本 |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27届年会 |
2019年 |
2 |
高华 |
英语 |
日本 |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27届年会 |
2019年 |
3 |
王红岩 |
英语 |
荷兰 |
荷兰语言学年会 |
2020年 |
4 |
邓海丽 |
英语 |
美国 |
第二届中国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
2021年 |
5 |
Jeroen |
英语 |
瑞士 |
第十七届国际语用学学会会议 |
2021年 |
6 |
高华 |
英语 |
瑞士 |
第十七届国际语用学学会会议 |
2021年 |
7 |
张晓红 |
英语 |
格鲁吉亚 |
第二十三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
2022年 |
8 |
周铭英 |
英语 |
格鲁吉亚 |
第二十三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
2022年 |
9 |
林家钊 |
英语 |
格鲁吉亚 |
第二十三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
2022年 |
10 |
孙怡冰 |
英语 |
格鲁吉亚 |
第二十三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
2022年 |
11 |
李珍玲 |
英语 |
格鲁吉亚 |
第二十三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
2022年 |
12 |
邓海丽 |
英语 |
格鲁吉亚 |
第二十三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
2022年 |
13 |
Peter Hajdu |
英语 |
格鲁吉亚 |
第二十三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
2022年 |
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与人数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英语系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交换生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或中国香港地区的高校进行长期或短期交换学习或交流,并在传统的2+2模式、学期或暑期交流交换项目的基础上,与美国弗吉尼亚卫斯理学院开展带薪实习项目,在卫斯理学院学习获得学分的同时带薪实习,深入美国当地了解社会文化;与美国蒙特雷明德国际研究院开展定制式口译培训项目;与西澳大学开展以戏剧文化为主题的游学活动;此外,英语专业还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希腊克里特大学、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建立学生交流、联合培养项目。2019至2022年8月,学生出国交换和交流50人,平均每年达到14人,人数较疫情前有所下滑。交换和交流的学校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蒙特雷明德国际研究院、美国弗吉尼亚卫斯理学院、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希腊克里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岭南学院、澳门城市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台湾文藻外语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校区等。
同时,英语专业现有20名在校外国留学生就读。这些留学生英语专业每年吸引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国的留学学历生报读英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主攻英美文学和英语教育方向。
2020年1月赴美国加州蒙特雷明德研究院研学
“一带一路”魅力北非中国—突尼斯国际文化交流
八、学生实习实践
学术实践
为更好培养与构建学术氛围以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内生动力的环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更多学生能够尽早接受学院专业教师的学术研究启蒙,潜移默化地营造培育创新性人才、锻炼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外国语学院学术研究“种子”培育计划》,由教师指导本课题小组学生开展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指导学生申报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外研社大赛等学科竞赛。条件成熟的可以指导组内学生积极撰写学术研究论文和调研报告,鼓励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实验室创新发展项目、学术论坛等,帮助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提升学术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实习实践
英语系充分利用湾区优势,积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建设多元化实习基地,形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已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建成深大-腾讯CROS实习基地;新华社、Shenzhen Daily等新闻媒体实习基地;深圳市外办、南山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深圳市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等政府部门实习基地;深圳市策马翻译有限公司等翻译实习基地;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大附中等教育实习基地;以及高交会、中国杯帆船赛、中国-中东欧教育政策对话等长、短期大型活动实践项目。
九、学生成果
多元、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动了英语专业学生在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中取得优良成绩,同时在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学科竞赛中荣获多个奖项。
2019年英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通过率分别为93.7%和61.6%,优良率分别为49.71%和11.33%;2021年英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通过率分别为94.34%和73.26%,优良率分别为74.4%和21.17%。(2020年因为疫情没有举行专四和专八考试。)
2019-2022年,英语专业学生多次荣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国际传播能力大赛、跨文化能力大赛、全国口译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在全国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大赛、广东省“联盟杯”本科高校英语写作大赛、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类省级学科专业赛事中多次荣获特等奖、一、二、三等奖,获奖高达50多人次。部分奖项列举如下:
2022年8月陈宇欣被选拔为CGTN《青年演说家》第一期十名演讲者之一,赴北京参加CGTN栏目演讲录制;
2022年6月张颖禧获首届‘高教社●SSTTS杯’ 全国读报与国际传播能力大赛一等奖;
2022年6月何蔓葶获首届‘高教社●SSTTS杯’ 全国读报与国际传播能力大赛一等奖;
2022年6月丁冠曦获2022世界读书日深圳全民听书月“十四行诗”英文朗读大赛一等奖;
2022年6月司徒嘉林获首届‘高教社●SSTTS杯’ 全国读报与国际传播能力大赛二等奖;
2021年12月Arriaga Gomez Francisco获“外研社●国才杯”英语演讲国家特等奖;
2021年12月江星霖获第十届全国口译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2021年11月李婉莹获“外研社●国才杯”英语写作广东省赛特等奖;
2021年11月杨嘉泳、林秀与江星霖获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广东赛区)特等奖;
2021年11月王元江获“外研社●国才杯”英语写作广东省赛一等奖;
2021年11月雷嘉殷获“外研社●国才杯”英语阅读广东省赛一等奖;
2021年10月黄海岸获第三届“儒易杯”中华文化国际翻译大赛全国总决赛口译组二等奖;2021年9月江星霖获第十届全国口译大赛半决赛一等奖;
2021年9月黄海岸获第十届全国口译大赛半决赛二等奖;
2021年9月叶海莹获第十届全国口译大赛半决赛二等奖;
2021年7月张雨珊获第十届全国口译大赛广东|海南|港澳台赛区复赛一等奖;
2021年7月李婉莹获第十届全国口译大赛广东|海南|港澳台赛区复赛一等奖;
十、优秀毕业生
2019-2021年三届毕业生读研深造率分别为27.8%、28.5%和29.03%,成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读研深造。受疫情影响,2022年读研深造率为20.11%,申请境外读研深造的学生人数有所下滑。
就读学校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包括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波士顿大学、美国加州蒙特雷明德国际研究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曼切斯特大学、华威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深圳大学等。
就读专业包括英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会议口译、教育科技和教育媒体、新闻传播、全球媒体与国际报道、多语种全球新闻、国际传播、Media Science、媒体实践、跨文化传播、语言与翻译、翻译学、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心理学、设计学、人力资源开发、创意与文化管理、英语教育、英语研究、TESOL、学科英语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