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5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服务我国新能源产业而兴办并发展起来的8大战略新兴专业之一。为满足新能源产业的人才需求,深圳大学根据深圳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于2012年向国家教育部申请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全国第二批和广东省首批建设单位之一。本专业于2015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2021年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属能源动力类专业,培养体系围绕新能源高效转化及其工程应用,以数学、物理、化学为理论基础,以热工、机械、电工、自控、材料为工科基础,以太阳能、氢能、储能为专业方向,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厚基础、宽方向、强实践”的培养特色。本专业以“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立足珠三角经济带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在新能源科学研究及其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实施等方面,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应用研究型人才。该定位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可在太阳能、氢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工程设计、运行管理、设备制造、咨询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二是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能够从事新能源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或继续学习深造的研究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新能源产业为导向,培养数理化基础扎实,新能源专业知识宽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的应用研究型人才,能在新能源科学研究及其利用技术开发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管理、设备制造、咨询营销等相关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或学习深造,预期可达到: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2)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理论基础,能综合运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系统知识,为复杂工程项目或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3)能适应国家新能源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4)具有自主创新创业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5)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三、培养规格
3.1 学制要求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进一步深造,学生完成培养方案中学分要求,考核合格方可毕业。
3.2 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总学分要求163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为39学分,专业课程学分为96学分,实践课程为25学分,创新创业模块为3学分。
3.3 知识及能力要求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应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新能源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新能源学科的基本原理,对新能源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及文献研究分析,并获得明确、有效的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新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新能源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体现创新意识,同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自主研究:能自主地运用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新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集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运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新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团队协作: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理解并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7)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新能源相关行业中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8)社会责任感:能够基于新能源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9)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了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安全规范,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新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0)职业规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新能源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11)沟通交流:能够就新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3)国际视野: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新能源工程领域的外文文献和相关资料,了解新能源科技的国际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
(14)创新创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熟悉创新创业的相关流程和政策,有创新创业相关实践。
四、课程体系
4.1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
4.2 课程设置
通识课程是学校统一开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包括基本通识课和扩展通识课,主要有人文素质、体能素质、英语、计算机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课程,共计39学分,其中扩展通识课不少于10学分。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共计96学分。大类平台课共23学分,主要包括《专业导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等。专业核心课共51.5学分,主要包括工程数学、机械、电工、自控、材料、热工、新能源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具体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计算机程序设计》、《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基础》、《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新能源工程概论》、《新能源工程测试技术》、《电化学原理》、《太阳能利用原理及工程》、《燃料电池与氢能利用》等。专业选修课共计32学分(至少选修21.5分),主要包括《新能源材料》、《生物质能工程》、《风力发电原理与技术》、《光伏电池基础与应用》、《新能源汽车》、《计算流体力学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分布式能源系统》、《现代电站系统及设备》、《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利用中的电力电子技术》等。此外,本专业还有《储能技术》(省级系列在线开放课程)、《新能源器件设计》创新短课等特色和前沿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实践课程25学分,包括军事技能、思政与社会实践、新能源系统设计与仿真、专业课程设计、认知实习、仿真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综合训练。
创新创业课程不少于2学分,主要包括创新领航讲座、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等。
学生在必修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地修读的专业选修课程,也鼓励学生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修读个性课程。
4.3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3.6%。同时,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了以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等为基础的多元协同实践教学平台,推进本科生科研和工程训练项目,完善了以全程导师制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以赛促建。近三年学生发表SCI收录论文14篇,荣获各级科创项目和专业竞赛奖励33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17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讲师和助理教授8名,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达100%,其中70%为国(境)外获得(包括美国、英国、法国、丹麦、瑞典),具有年轻化、多学科背景、教学科研能力强等特点。12人入选深圳市高层次人才,3人入选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19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教学方面,本专业教师先后主持了广东省“质量工程”、“在线开放课程”等多项教改项目,获得了4项广东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奖项。在科研方面,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深圳市孔雀计划、深圳市高端人才启动、深圳市基础研究等各级科研课题60多项,总资助经费超过6000万元,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0多篇。
六、教学条件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与化学相关的基础教学条件已相当成熟。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包括30间实验室,总面积2500平方米,仪器设备1800余台/件,其中包括单晶 X-射线衍射仪、高分子挤出流变仪、小角 X-射线散射仪、核磁共振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综合测试系统、元素分析仪、CEM 微波合成仪、荧光光谱仪、薄层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动态力学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同步热分析仪、流变仪等近5000万元的仪器设备。本专业还拥有新能源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合计500平米,拥有200多台新能源教学仪器设备,可充分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此外,学院还建有广东省柔性可穿戴能源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新型锂离子电池与介孔正极材料重点实验室等与新能源相关的科研平台,研究实验室总面积约2000多平米,拥有完整的电化学能源材料制备与表征设备、锂电池与燃料电池封装及测试、基础材料表征等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约3000万元,可满足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工程实训等多方面的实践要求。
七、升学就业情况
近三年深圳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主要就业方向包括新能源汽车、太阳能、氢能、风能、储能等能源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及咨询教育等工作。就业单位包括南方电网、中海油、上海电气、深圳能源、比亚迪、宁德时代、氢蓝时代动力、比克电池、欣旺达、深圳市投资推广署、深圳贝特瑞新能源、深圳市发改委等。总深造率约为25%,呈逐年提升趋势,2021届达到41%。境内升学主要为重点高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境外留学学校为世界知名大学,包括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