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082502环境工程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1-12-22 点击:

一、专业定位

深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创建于2009年,是深圳市最早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年招生约40人,现为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拥有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项目、省级教学团队、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等,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和自评。该专业结合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在电子信息和计算机领域的强大学科优势以及智慧城市标杆核心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城市污染防治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严谨科学态度,以“智慧环保”为特色,培养“互联网+环保”深度交叉融合的新型环保人才,使学生成为适应“双区”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础扎实、专业精深、视野宽广、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及深圳“双区”建设,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与责任、团队合作精神、工程伦理道德、科技创新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环境工程相关的自然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多维知识结构、工程实践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宽广视野,在污染防治、环境规划、智能环保、虚拟仿真、环保互联网信息交叉融合等技术领域,从事污染防治方面的工程设计、建设管理、分析咨询、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创新创业社会英才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学生毕业5年后,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修养、工程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勇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大湾区城市环境保护奉献的精神,能够在环境领域的设计、施工、科研、管理、虚拟仿真、以及与信息技术融合等过程中自觉重视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目标2:系统实践环境工程学科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好运用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了解环境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满足工作岗位要求,胜任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智能环保技术开发、环保互联网融合、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目标3:能够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在环境领域的生产、设计或科研团队中承担行业栋梁的角色,在环境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方面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具备国际视野及适应国际化的能力。

目标4:能通过教育培训或其他途径不断的更新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保持自主及终生学习,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紧跟环境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以及环境+信息领域交叉融合的发展;

目标5:发展为环境工程创新创业社会英才,具有独立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能力,能在环境保护、环保+信息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咨询等工作,有能力参与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工作,成为所在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或行业栋梁。


三、培养规格

3.1 学制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进一步深造,学生完成培养方案中学分要求,考核合格方可毕业。


3.2 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总学分要求166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为35学分,专业课程学分为105学分,实践课程(学生满足各类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之外自主选修的其他课程)为23学分,创新创业模块为3学分。


3.3 知识及能力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方法及其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咨询、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应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具备数学、自然科学、环境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将上述知识用于描述、分析和解决水、气、固体废物和物理性污染等相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环境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环境工程类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环境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环境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范围、质量、风险等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阅读理解、对比分析和综述环境工程专业文献,并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适应环境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

4.1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交叉、求创新”原则,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11月修订)》以及《环境工程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积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


4.2 课程设置

通识课程是学校统一开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包括基本通识课和扩展通识课,主要有人文素质、体能素质、英语、计算机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课程,共计35学分,其中扩展通识课不少于6学分。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共计96学分。大类平台课共23学分,主要包括《专业导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等。专业核心课共62.5学分,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力学、电工、程序设计、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具体包括《线性代数》、《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流体力学》、《Python》、《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法学》、《工程经济学》、《环境影响评价》、《智慧环保导论》、《环境信息技术》等。专业选修课共计29学分(至少选修19.5分),主要包括《电工与电子技术》、《环境工程仪表及自动化》、《城市与建筑给排水工程》、《数据科学与数据挖掘导论》、《环保设备基础》、《环境化学》、《工程管理》、《环境工程施工技术》、《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海洋环境保护》等。此外,本专业还有《城市粪渣处理及资源化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有机污染物在植物中的吸收、运转和分配研究》创新短课等特色和前沿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实践课程23学分,包括军事技能、思政与社会实践、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综合训练。

创新创业课程不少于3学分,主要包括创新领航讲座、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概论等。

学生在必修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地修读的专业选修课程,也鼓励学生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修读个性课程。


4.3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9%。同时,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了以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环境化学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等为基础的多元协同实践教学平台,推进本科生科研和工程训练项目,完善了以全程导师制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以赛促建。近年,本专业已有毕业生在知名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斩获名次。同时每年毕业生在“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深水杯”等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不少毕业生到新加坡国立、北大、中大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2021届比例达52.6%。此外,还采用多样化实习锻炼学生工程能力,故每年毕业生都获得大湾区知名环保企业的聘用。

        

             


五、师资队伍

5.1 师资队伍概况

本专业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育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了一支以研促教、科教融合、校企联合为特色且具备较强信息化技术能力的师资队伍。2019年,“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评为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省级教学团队。本专业目前总共配备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助理教授12人;其中35岁及以下教师占比55%,发展潜力较大,且13位教师入选省市级高层次人才。专业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规模结构合理。企业兼职教师19人,专兼职教师并存、优势互补,使本专业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后劲强劲。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专业教师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大学等境内外知名高校的环境工程相关专业;专任教师广泛拥有环境科学、化学、水利、大数据分析等理工结合的多学科背景,且10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与教研经历。具备与所讲课程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能不断创新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近5年新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8项,教改项目10余项,获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腾讯良师”、青年教师教学新秀等。荣获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金课”2项,广东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能参加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本专业教授授课率已达100%,严格落实教育部制定的教授须全员给本科生上课的规定。

本专业每位任课教师都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各学科理论的发展,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持续吸收并拓展学术新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定期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具体严格的教学进度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及时更新典型案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结合先行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先锋战略和高端信息产业集群优势,创建“智慧环保”课程模块,新增环境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等特色课程,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环保英才。

在教学实验和实习环节,结合深圳环保产业强大的技术创新动能,积极与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实习,使学生接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训练,促使教学计划从“灌输式”向“参与式”转化,也促使学生从“依赖式学习”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转化,实现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六、教学条件

深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测试平台,本专业依托于广东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深圳市环境化学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以及以王光谦院士和郝吉明院士为名誉主任建立的水科学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和大气复合污染控制中心,开展各项本科实验教学活动,并且有充足的基础课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实验训练平台,学习基本实验内容。而环境专业实验室则为有科研创新需求的本科生提供专门指导和实践机会。形成了教学、实训、科研创新紧密结合的本科生培养模式。目前,已建成本科教学实验室18个,11个环境专业实验室和26个大型仪器实验室。学院仪器设备1800余台,价值近1亿元,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仪器。2019年,获得了“以国家虚拟仿真“金课”为引领,构建虚实结合环境工程试验教学新范式”为主题的教学成果奖。水科学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由深圳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优势团队联合建设,是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下设相对独立的科研机构,并与深圳水务局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本中心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教授担任,中心针对华南地区滨海城市特征,以水利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工程的综合学科交叉及创新研究为目标,开展城市水文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基础前沿研究,以及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智慧水务、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