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082801建筑学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1-12-22 点击:



一、 专业定位

建筑学为深圳大学创始学科之一,清华大学汪坦教授任首任系主任。建筑学专业于1996 年首次通过本科评估,获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2011 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 年通过硕士评估;2016 年通过本科评估(优秀级)和硕士评估;2018 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 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2020 年通过硕士评估(优秀级)。

建筑学先后获得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名牌专业、重点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和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软科2021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我校建筑学专业位于全国第8名,广东省第2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排名为广东省第2位。建筑系以孟建民院士领衔,拥有范悦特聘教授、刘珩特聘教授等知名学者与著名建筑师组成的优秀团队。

       建筑学专业打造立足大湾区需求与特色的国际教学体系创新,注重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实验性相结合的“学、研、产”一体化。

建筑学专业历史沿革


二、 培养目标

深圳大学建筑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及地方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以及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设计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秉承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主要在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可适应多重职业发展并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的高级建筑专业人才。

深圳大学建筑学专业总体培养目标面向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战略,秉承创新型文化价值观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探索学科内涵与技术前沿的创新型建筑人才。重点培养(1)艺术人文素养与科学技术精神并重的高素质建筑学设计能力,(2)综合理论知识体系促进专业实践探索的综合能力,(3)具有国际视野的设计引领能力。


三、 培养规格

3.1学制要求

设建筑学(卓越班)和建筑类专业,标准修业年限5年,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

 

3.2 毕业学分要求

深圳大学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评估委和学校的要求,结合自身教学资源优势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分为四个模块设置课程体系,毕业总学分不少于185 学分,各模块最低学分要求如下:

(1) 通识模块:基础通识课程(必修+英语选修)25+4 学分,扩展通识课程(公共选修)

6 学分,共计35 学分;

(2) 专业模块:大类平台课程56学分,专业核心课程5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2学分,

共计120 学分;

(3) 创新创业模块:必修及选修,共计3学分;

       (4) 实践模块:必修实践类课程,共计27学分。


毕业学分要求


3.3 知识及能力要求

深圳大学建筑学专业总体培养目标面向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战略,秉承创新型文化价值观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探索学科内涵与技术前沿的创新型建筑人才。

专业定位聚焦兼具国际影响力与科研实践地域创新性的建筑学专业,依托人居环境科学交叉领域学科群,突出源头创新的前瞻性深圳设计范式,构建扎根地方文化传承的通识与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增强市场需求与研发提升深度融合的学、研、产一体化,推进华南顶级实践基地与菁英机构的协同培养,支撑高质量国际与深港合作,赋能大湾区城市环境基础理论与实践发展。

其具体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

(1) 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素养;

(2) 具有建筑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和外国古代及近现代建筑历史,了解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空间形体表达方法,掌握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物理环境(声、光、热)、建筑设备(水、暖、电)的基本知识;

(3) 具有建筑学的专业知识,具有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建筑设计和相关规划设计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技能;

(4) 了解土木工程、建筑设备、环境保护、建筑经济等相邻学科基本知识;

(5) 熟悉建筑设计和相关规划设计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建筑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 具有一定的建筑学领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四、 课程体系

4.1 课程总体框架

以五大板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着重于建立宽厚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门深入的专业知识,培养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建筑设计主干课程,围绕设计基础、建筑设计与构造、毕业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结合学院“横纵”教学体系,强调泛设计“大平台通识教育”与多元化“专业设计训练的融合,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2) 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以人居环境概论、建筑史论、设计原理类课程、新城市科学为核心,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并发展人文素养;

(3) 建筑技术科学课程,围绕材料与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等技术类课程,强调科技知识在设计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素质;

(4) 造型艺术课程,通过素描、色彩、现代艺术等课程,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美育发展;

(5) 专业实践课程,通过美术实习、建筑认识实习、古建测绘实习等必修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强调建筑师职业素养。


4.2 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

(1) 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建筑概论、建筑表达、建筑图法、美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英语

(2)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与构造、空间建构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3) 建筑历史与理论: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

(4) 建筑技术:建筑构造概论、建筑力学、建筑设备、建筑结构与选型、建筑物理、建筑材料与构造

(5) 建筑师执业基础:建筑法规、建筑经济

(6) 建筑相关学科:城乡概论、城市设计概论


4.3 特色课程

      孟建民院士主持的《建筑概论》课程,获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筑设计与构造(2)》4 门课程获认定省级一流课程。结合“可持续建筑设计”“医养建筑设计”“计算性设计与智能建造3 个微专业建设,开设智能与绿色可持续建筑、绿色与健康建筑应用实践、医养健康建筑解析、数字建构、计算机图形学等限选课程,开展特色化人才培养;结合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开设材料与建造实验课程,开展基于乡建实验的在地建筑教育。


微专业及特色课程


建筑学术论坛系列


五、 师资队伍

5.1 师资队伍概况

建筑学专业建立了以孟建民院士领衔的、结构合理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共计65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干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及委员3人,国家级建筑设计奖项获得者6人,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获得者1人,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功勋大师2人,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杰出青年设计师1 人。


建筑系师资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教师团队呈现出职称梯队结构合理、国际化教育背景丰富,师资年轻化和学历高的特点。

(1) 职称构成方面,教授或研究员级导师15人,占比23.8%,副教授或高工级导师19人,占比30.1%,助理教授或讲师级导师28人,占比44.4%;

(2) 学缘结构方面,学院是深圳大学唯一的一所师资国际化的示范学院。教师团队中31人毕业于境外知名建筑院校,占49.2%。多名教师在美、英、日、德、意、奥等国家获得博士学位和访学经历,中国香港毕业的教师有9 人。另有32 人毕业于国内知名建筑高校,其中具有国内建筑“老八校”的教育经历超过八成;

(3) 年龄结构方面,46至60岁教师占比31.7%,36至45岁教师占比42.9%,35岁以下教师占比20.6%,以具有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形成传帮带的传统;

(4) 学历方面,教师学历为博士研究生47人,占比74.6%;师资第一学历为建筑学为56人,占比近九成;部分青年教师在港、澳地区和其他知名院校攻读博士;

(5) 专业背景方面,教师团队在超大尺度和复合化公共建筑设计、高密度居住建筑和城市设计、既有建筑保护与更新以及绿色建筑技术与设计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上逐步形成特色成果。


 

六、 教学条件

教学空间主要位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系馆与本原设计中心。结合教学特点,教学空间与“一横多纵”的教学模式相适配。现有1-2 年级横向组教室2间,3-5 年级建筑纵向组教室5间,3-5 年级规划及景观教室3间;共计2030㎡。设有一楼评图大厅,二楼中庭、二楼大平台及本原中心评图空间4处展示与评图空间,共计900 ㎡。为学生作业展示与评阅提供空间。

学院设有多媒体报告厅、实验室、会议室、图书资料室等教学场所。其中多媒体报告厅2间;建筑模型与构造等实验室7个,配合建筑学本科日常教学使用,满足实验课程需求;图书馆建筑分馆约450㎡。其他教辅用房包括办公室、会议室等,服务日常教学及管理。建筑学专业藏书分为校图书馆和建筑分馆两部分。学校图书馆馆藏建筑科学类(TU)纸质资源丰富,中外图书共计约15.0万册。深圳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位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近三年来共投入专项图书经费150万元,长期订阅中文期刊60多种,国外期刊60多种。


教学条件


建筑学专业依托深圳市建成环境优化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有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模型与构造实验室、低碳城市与建筑节能实验室、空间认知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室、造型艺术实验室等。均配置量较为先进的设备,为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及实践提供支撑。建筑物理实验室拥有建筑声光风热实验与测试设备仪器133 台,承担建筑物理、生态建筑学等课程实验教学。建筑模型与构造实验室拥有KUKA机械臂、三维激光扫描仪、3D 打印机等设备,为学生建造、模型制作提供技术及场地支持。低碳城市与建筑节能实验室主要承担绿色与健康建筑设计实践课程。空间认知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室拥有虚拟仿真设备及软件,承担公共建筑安全设计、历史建筑虚拟测绘、空间建构原理虚拟仿真等实验课程教学。造型艺术实验室则主要承担美术、造型艺术等相关课程教学。


研究平台


       深圳大学建筑系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特区,积极拓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搭建了不同层次的对外交流平台,与多所知名欧美建筑院校设有双学位和交换课程。学术交流网络覆盖欧 美、亚太、大洋洲等 60 余所高校(机构),直通顶级欧美名校。


国际交流


 



 

下一条:082802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