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081811T智慧交通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28 点击:

一、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定位

本专业面向交通强国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人才及技术需求,以产学研协同和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掌握交通学科坚实理论基础,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和解决工程问题及创新学习能力,能胜任城市智慧交通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

本专业将探索一种新型校企协同的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智慧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合作企业深度全程参与,加强多方互动,积极吸纳企业办学意见建议,围绕着交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进行培养和教育,力争实现从传统封闭式校园培养方式转向面向行业、校企协同的动态开放培养模式的创新。


2.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交通强国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人才及技术需求,以产学研协同和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掌握交通学科坚实理论基础,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及创新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胜任城市智慧交通管理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运维相关领域内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



3.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4年,学生需要修满162学分。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掌握智慧交通专业系统知识体系,在所选智慧交通方向上具备较强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具体毕业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的智慧交通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的智慧交通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从事智能交通工程问题研究和系统产品设计开发、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掌握计算机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应用的基本技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工程与社会: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通过掌握的知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内涵、特征,以及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

8)职业规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具有坚定地追求卓越的态度。

9)个人和团队: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10)沟通: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11)项目管理:具备从复杂系统中发现并提取关键技术进而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掌握采用最优化技术路线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设计、预算、组织、指挥和管理工程系统、整合必要人力和资源的基本能力。

终身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并适应智能交通行业新发展的意识。


4.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课程类别

最低学分要求

比例

课程子类别

最低学分要求

备注


通识模块

43

26.5%

基本通识课(必修)

29



基本通识课(英语选修)

4



扩展通识选修课

10

包括公共选修课及非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涵盖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和中华文化六大类。学生须自主选修不少于6学分的扩展通识课,其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选修不少于2学分,思想政治理论选择性必修课程不少于1门。


专业模块

92

56.8%

大类平台课

44



专业核心课

22



专业选修课

26



实践模块

24

14.8%

实践类课程

24



创新创业模块

3

1.9%

创新创业(必修)

2



创新创业(选修)

1



通识模块+专业模块

135


总学分要求

162



核心课程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机器学习算法、地理信息系统、无人载具系统、交通设计与管控、交通智能调度与运营、交通建模与仿真、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运维、设施无损检测技术、安全智慧管理。。



5.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2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人才年龄梯队合理。专业教师学科背景丰富,涵盖智能交通、桥梁工程、交通规划、地理信息、材料工程、隧道工程等领域。近三年,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项目4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协同创新与平台项目等。近年来专业教师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6.教学条件

专业积极引入前沿的交通理念、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着力探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于产学研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思路,重点建设了一批高端的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助力交通专业学科升级转型,为学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主要包括:数字孪生交通仿真平台、微缩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平台、交通基础设施状态检监测及分析实验平台、交通大数据分析教学实验平台。拥有微缩智能小车、高性能计算机、无人驾驶车辆仿真开发工具、交通仿真软件、测量机器人等实验设备百余套。可为智能交通专业的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距离监测及防撞虚拟仿真实验、基于GIS的车辆路径规划实验、自动驾驶车辆车道偏移检测实验和交通大数据建模仿真等实践性教学提供有力支撑。专业签约有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前海智慧交通运营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中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余家实习基地。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下一条:081008T智能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