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定位
智能建造专业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实践能力突出、科学与人文素养深厚,掌握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跨界发展能力,能胜任土木建筑等设施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运维与管理等工作,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能力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
智能建造专业依托土木工程学科,具有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本专业聚焦智能建造行业发展前沿,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与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为深圳市、广东省与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学科平台包括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此外,联合荷兰代尔夫特大学Microlab共建滨海土木工程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中国建筑信息模型产业发展联盟及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建筑互联网与BIM实验研究中心、中澳BIM与智慧建造联合研究中心,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本专业丰富的实验实践平台为智能建造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的人才及技术需求,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纽带,融合机电工程、材料工程、工程管理等学科知识,涵盖土木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输、装配、运营、维护等生命周期完整链条,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坚实理论基础,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及创新学习能力,能胜任土木工程程序开发、智能设计、智能施工、智能运维、智能管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学生毕业后经过 5 年左右的实际工作锻炼,能成长为土木工程信息化岗位的技术管理者或科研设计岗位的技术骨干。具体培养目标包括:
目标1:具备坚实工程数学、计算机、外语基础,必要的信息工程、机电与控制、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坚实掌握土木工程基本原理以及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为主的智能建造专门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国家及省市土建管理部门、土木及信息企事业单位从事程序开发、土木设计、建设、运维及相关工作;
目标2: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土木工程信息化领域的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过程中自觉 重视健康、安全、环境、社会、文化、法律等因素;
目标3:培能在一个生产、设计或科研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并具备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
目标4:能通过教育培训或其它途径不断地更新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紧跟土木工程信息化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
3.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4年,学生至少要修满163.5学分。学生主要学习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现场实习等方面基本技能的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建筑等设施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运维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与问题分析能力。
(2)设计(开发)能力。
(3)研究能力。
(4)使用现代工具能力。
(5)工程与社会评价能力。
(6)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7)职业规范素养。
(8)个人和团队合作能力。
(9)沟通能力。
(10)项目管理能力。
(11)终身学习能力。
4.课程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的全过程培养体系基于“项目制”和“导师制”:
项目制、导师制双轨全过程培养体系,实现教学工作与社会人才需求出口的无缝对接。低年级(1-2年级)接受专业通识基础教育,高年级(3-4年级)融合课堂教学与导师制项目制培养。
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包括通识模块39学分,专业模块98学分,实践模块23.5学分,创新创业模块3学分,总计163.5学分。
课程类别 |
最低学分要求 |
比例 |
课程子类别 |
最低学分要求 |
备注 |
通识模块 |
39 |
23.9% |
基本通识课(必修) |
29 |
|
基本通识课(英语选修) |
4 |
|
扩展通识选修课 |
6 |
扩展通识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及非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涵盖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和中华文化等领域。学生须自主选修不少于6学分的拓展通识课,其中至少选修1学分的心理健康系列课程。 |
专业模块 |
98 |
59.9% |
大类平台课 |
63 |
|
专业核心课 |
21 |
|
专业选修课 |
14 |
|
实践模块 |
23.5 |
14.4% |
实践类课程 |
23.5 |
|
创新创业模块 |
3 |
1.8% |
创新创业(必修) |
2 |
|
创新创业(选修) |
1 |
|
通识模块+专业模块 |
137 |
|
总学分要求 |
163.5 |
|
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制图与数字建筑、城市信息模型、智慧工程测量学、工程材料、人工智能导论、数据结构与算法、建设法规与项目管理、有限元应用、弹性力学概论、土木智能检测与监测、物联网导论、土木工程施工及智能建造、智能装备与建造机 器人、学术英语等。
实践教学模块共计23.5学分,具体如下(以建筑工程方向为例)。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
|
|
1 |
认识实习 |
1 |
|
2 |
智慧测量实习 |
1 |
|
3 |
金工实习 |
1 |
|
4 |
军事技能 |
2 |
|
5 |
设计课程设计I |
1 |
|
6 |
设计课程设计II |
1 |
|
7 |
专业实习 |
3 |
|
8 |
毕业论文(设计) |
10 |
|
9 |
安全工程实践 |
0.5 |
|
10 |
思政与社会实践 |
2 |
|
11 |
大学生劳动教育 |
1 |
|
5.师资队伍
智能建造专业现有专职教师98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22人,助理教授和讲师37人,97人具有博士学位。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级纵向项目227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年均科研经费超2亿元。研究成果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4、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教研成果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6.教学条件
拥有智能建造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基础力学实验室(含材料力 学、土力学、水力学3个功能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土木工程仿真实验室等多个教学实验室。学科平台包括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深地科学与地热能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地铁地下车站绿色高效智能建造重点实验室。此外,和荷兰代尔夫特大学Microlab共建滨海土木工程 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中国建筑信息模型产业发展联盟及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建筑互联网与BIM实验研究中心、中澳BIM与智慧建造联合研究中心,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化产学研合作。
实习基地有深圳地铁、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构力科技BIM平台软件生态合作伙伴等30余家实习基地。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智能建造专业具有以下培养特色:
(1)跨学科培养模式;
(2)导师制培养,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3)开放性、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4)开展项目制教学,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